快捷搜索:  as  xxx  鹌鹑  养狗    小龙虾  土豆  鸭蛋

山东单县周烁、周深兄弟大棚种香菇种成大产业

8月14日,山东单县张集镇终张路一旁的大棚里,周烁、周深兄弟俩正与合作社社员有说有笑地采摘香菇。

山东单县周烁、周深兄弟大棚种香菇种成大产业

返乡带来全新项目
  “一开始只想着种好我们的几棚菇,没想到会发展这么快、这么好。”作为张集镇恩友蘑菇合作社的负责人,周烁对记者感慨道。
  不足两年,10个棚效应已蔓延至8个乡镇的8个种植基地。去年共销售40多万个菌棒、40万公斤香菇,年产值千万元。在菇棚里打零工的13名村民年均增收近万元。
  香菇种植在当地属于从来没有过的产业,这个商机是周烁、周深兄弟俩在外打工时发现的。今年都不到30岁的周烁、周深,从小由母亲带大,十几岁就外出打工,扛过氧气瓶、干过装修、造过船,挣的钱又多因哥哥周烁看病花去了,日子过得并不舒心。
  2015年,他们跟着别人收蘑菇,接触到了许多香菇种植基地,发现种香菇能赚钱。2016年麦收前,兄弟俩返乡准备大干一场。
 
乡亲合作共同创业
  没想到的是,梦想刚起步,合伙人撤资不干了。于是,兄弟俩筹了20万元,先从10个棚开始。不过,仅靠自家的耕地,显然不够,需要调地、租地。经过多方周折,大棚才建成。
  “种香菇收益高,一年一个棚能挣三四万元,但投入也高。当地类似的产业很少,村民们虽然对产业很‘饥渴’,来参观的不少,但观望的多,种植的少。”周深说,慢慢地,通过宣传,一些想种香菇的村民和兄弟二人签订了菌棒供应合同。然而问题又来了,因为菌棒培养时间长,最少要三个月,他们最初是从外地买来的菌棒。再去拉菌棒时,厂家也是供不应求。而在本地加工,一是没有机器、没有生产线,二是技术要求高,加工起来有困难。
  “签下的合同肯定要履行。”兄弟俩态度很坚定。2016年底,他们在外地租了一套菌棒生产线,并四下河南,以月薪1万元的待遇请来专家做指导。2017年5月,菌棒加工成功,两人的菌棒加工技术也日臻成熟了。
  闯过了一道道难关,兄弟俩信心倍增。效益触手可得,一些乡亲不再观望,纷纷加入合作社种植香菇。
 
奋斗过上幸福生活
  由周氏兄弟的香菇产业受到启发,张集镇政府整合涉农资金,在周烁、周深的技术指导下,建设了立源菌业基地,智能恒温菇棚不但生产香菇,生产线上还加工菌棒,带动更多群众种菇增收。去年,这个基地拿出10%的利润给全镇经济困难的农户分红。
  “社员可以获得菌棒、技术指导和代销服务。香菇种植技术要求不高,风险基本全在菌棒加工上。”周烁说,“现在没啥难处了,产品运出大棚就有客户收购。我们只把活干好就行了,一切都顺理成章……”靠香菇产业,兄弟俩的命运彻底改变,在县城购置了楼房,买了轿车,还带着母亲外出旅游。今年还有一件大喜事,周深即将完婚。每每想到看到,母亲总是喜极而涕。“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们深有体会。”周烁感慨道。
  奔着幸福,一路走来,兄弟俩对“感恩”有了更深理解。合作社名称“恩友”,即为“感恩所有帮助过他们的朋友”。现在,他们已申请了蘑菇类产品品牌,准备建设加工基地进行开发。之后,还要成立新型农民“孵化器”,带动更多的乡亲们走上致富路。  
香菇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