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经]福建清流县兰爱珍六口锅起步加工豆腐皮创业致富
[致富经]六口锅起步 下岗女人一年捞出7000万 20171208这是豆腐皮,相信您应该吃过,营养又有嚼劲。在很多人印象中,做豆腐皮是个小本生意,但是我告诉您,画面里的这个叫兰爱珍的女人就是靠着做豆腐皮, 一年能卖出7000多万元的销售额,而这个女人创业时根本没有钱,是用卖了2000斤粮食的钱、去买了六口锅起家的。用这一条条的豆腐皮扭转自己的命运, 那么这个兰爱珍究竟有什么高招呢?
下岗返乡,她看上了一个“小姑娘”。工业当道,她却非用手工的方式生产豆腐皮。从六口锅起步,她让小作坊产业升级,看兰爱珍如何靠着小小豆腐皮,揭开一个年销售额7000多万的大产业?
福建省三明市清流
这是兰爱珍的豆腐皮加工厂。这里正在举行一场小组技术比赛。比的就是制作豆腐皮中最关键的一环——成皮。
兰爱珍:因为成皮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只有掌握好了成皮这个过程,定好了成皮的外形,这样才能够产出一流的豆腐皮出来。
她就是兰爱珍,是当地一家豆腐皮合作社的理事长,今天这个比赛就是她举办的。
这是一锅豆浆,豆浆沸腾后,会在表面形成一层薄膜。把这层薄膜揭起来,就是豆腐皮的粗胚。这个环节叫做成皮。
只见师傅们一个个眼疾手快。看哪里的薄膜成型了就立马揭起来。揭这层膜的时机很是关键。靠的就是师傅的经验和眼力。早一点,晚一点,都会影响豆腐皮成品的品质。揭早了豆腐皮太嫩,揭晚了不但豆腐皮老了,锅里的豆浆也会沸腾,就再也不能形成这层薄膜了。
兰爱珍:它就像一个非常娇气的,非常娇贵的那种小姑娘。否则一不小心她就生气了。所以说你要非常用心呵护她。
在兰爱珍眼里,豆腐皮就像是娇贵的小姑娘。在比赛现场,有的合作社成员就驾驭不了这个娇贵的小姑娘。
兰爱珍:开浆了之后,你看,这个就是比较糊了,它分子结构不紧密了,这种豆腐皮做出来就是等外品不好吃了。所以前面那个成皮在揭的时候晚了一点点。
记者:就变成这样了?
兰爱珍:对,它就影响第二锅,从第二锅开始就这样了。下一锅就再也做不了好的了。
比赛现场有人做出了等外品,也有人做出了让兰爱珍满意的一级品。
兰爱珍:这一锅是我们阿姨做的,从这一锅的角度来讲,这个就是一极品。这个是一极品粗胚。这个做得很完美的,整个从外形,光泽,以及平整度都是很棒的。你看很有韧性的,我们怎么甩,它也不会断。
通过这次小组竞赛,兰爱珍选出了第一名。
兰爱珍:这是我们第一名的大姐。确实很优秀的。
大姐:谢谢大家。大家辛苦了。
获得第一名的人,可以在年底的时候,多获得百分之一的分红。还可以成为合作社的师傅,带徒弟,指导更多人做豆腐皮。就是用这种传帮带的方式,兰爱珍从5户合作社成员开始,发展了116户农户跟着她一起做豆腐皮。在大家眼里她就是老大。
邓国荣:我是叫她老大。只要目标确定了,她就放心投入,大胆地去做。就是这样,而我们没有那种胆量。
余日明:没有兰总的出现,嵩溪的豆腐皮是有存在,但是没有这个知名度。
这是一个豆腐皮的传统手工作坊,兰爱珍当初也是从这样的手工作坊起步的。当时她卖了家里仅有的2000斤粮食,用卖粮食的钱买了六口这样的圆锅,做豆腐皮创业。工业化生产能够带来更大的产量,然而兰爱珍却依然坚持用手工的方式生产豆腐皮。她让小作坊升级换代,把手工豆腐皮做成了年销售额7000多万的一个大产业。她是如何让手工豆腐皮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呢?
1996年,23岁的兰爱珍从县城的造纸厂下岗,回到清流县的老家。本来靠着读书走出了大山,却又因为下岗不得不回来。那个时候的兰爱珍也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该做什么,每天都在山里放牛,那时候她有一肚子的苦闷没有人可以讲,只能对着牛说。
兰爱珍:又不敢跟父母说,又没有别人可以说,我就跟牛说。不能说学完了以后还回来放牛。放牛完肯定会把牛放好,但是放好牛的同时我应该说自己一定要做一点什么事。
走头无路的兰爱珍看上了当地家家户户都会做的豆腐皮,她要靠做豆腐皮给自己找个出路。
这个豆腐皮作坊就跟兰爱珍创业初期的作坊一样。谁都没有想到的是,她就是从这样的六口锅起步,用了五年时间,就把这种不起眼的豆腐皮卖出了40多万的销售额。
温富有:那个时候我们没想到,在我们本地做出来这个东西是卖不掉的。看得更近。
豆腐皮是当地的一种传统小吃。豆浆沸腾后,在表面结成的一层薄膜。经过定型烘干后,成为豆腐皮。
当时制作豆腐皮只在嵩溪镇流行,虽然家家户户都会做,但也只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自家做一点吃,偶尔送个亲朋好友,从来没有人把豆腐皮当作赚钱的营生。兰爱珍却偏要试一试。做豆腐皮看起来简单,却大有门道。
选取好的大豆,才能做出好的豆腐皮。
大豆充分吸收水分,变得饱满晶莹,然后将其研磨成豆浆。
待豆浆沸腾后,持续小火加热,豆浆表层会形成一层薄膜。把这层薄膜揭起来,定型,就是豆腐皮的粗胚了。一锅豆浆大约能成皮21-23次。
锅里剩余的豆浆,继续加热,变得浓稠。
把浓稠的豆浆裹到豆腐皮上,这一步使得豆腐皮区别于腐竹,也让豆腐皮豆香味更加浓厚。
通过炭火的炙烤,让豆腐皮带上了炭火的香气,同时也让豆腐皮的水分保持在百分之八,更便于储存。
兰爱珍想,既然要把豆腐皮当商品卖,就要做出最好的豆腐皮。那段时间,兰爱珍只要一看到有人做豆腐皮,就跑去帮忙。
兰爱珍:就多去学习,跟各个老师傅学习,学习他们的精华,把最好吃的豆腐皮做出来。
有韧性是评价豆腐皮好坏的关键,不但会影响豆腐皮的口感,还会影响到豆腐皮的卖价。兰爱珍给我们展示了豆腐皮有没有韧性的区别。
兰爱珍:你看很有韧性的,我们怎么甩,它也不会断,所以说这个豆腐皮吃起来口感是非常好的。这个太老一点了,煮一下就会变得烂烂的。
有一次兰爱珍发现一位叫做黄龙贵的师傅,做出来的豆腐皮特别有韧性。兰爱珍就想知道,他的豆腐皮到底是怎么做的。可是黄龙贵却不会轻易把做豆腐皮的技巧教给别人。
黄龙贵:做这个东西,多少有点小诀窍。一般不是亲戚朋友一般不会带。
兰爱珍想跟黄龙贵学艺,黄龙贵却不收她。兰爱珍就专门盯着黄龙贵,只要他一做豆腐皮,兰爱珍就跑去帮忙。黄龙贵干活的速度却让兰爱珍看着着急。
兰爱珍:到了煮完浆了,该下锅了,他还在不慌不忙。这边擦一擦,那边磨蹭一下,然后这边捡一捡,那边磨蹭一下,就觉得他特别慢,怎么浆开了还不下锅。
豆浆咕咕地冒泡,黄龙贵却不慌不忙。兰爱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立马拿起了瓢,就把豆浆往外舀。可她刚舀了一瓢,就立马被黄龙贵喊停。
兰爱珍:他说不能加,不能加。我后面说为什么不能加,他说还要开一会。
黄龙贵:像煮浆的话,多煮一下,豆腐皮更有韧性。
那么这开锅的豆浆究竟还要再等几分钟才能停火呢?经过兰爱珍的观察,她发现黄龙贵在豆浆开锅10分钟以后才会停火。于是她回到家里按照同样的方法,试着做了一锅豆腐皮,果然这样做出的豆腐皮更加有韧性。
兰爱珍就是通过帮大家做豆腐皮的方式,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这个时候,她才有勇气把家里仅有的两千斤粮食卖了,用卖粮食的钱买了六口锅,做豆腐皮创业。
豆腐皮做出来了,一开始兰爱珍在当地卖,然而当地人家家户户都会做,根本卖不动。那么她是怎么用5年时间卖出40万的呢?
兰爱珍:不能在本地卖,能不能送到外地去。能够卖出去,最起码是面对更多人,面对更多市场。最起码这个是个机会。
兰爱珍把做好的豆腐皮拿到三明市区去,只要有土特产店,她都要试着去推销一下。然而当林秀玲看到兰爱珍的豆腐皮却直摇头。
阿妹:我就想说这个产品这么难看,它的表皮很粗糙,就像豆渣还黏在上面,然后就是颜色很黑。也没有人认识这种东西,我们拿来就觉得风险比较的大。
为了打动林秀玲,兰爱珍特意告诉她豆腐皮的吃法。用温水把豆腐皮泡发,用蒜和肉片爆锅,搭配辣椒调味,最后加入豆腐皮翻炒,一盘家常豆腐皮就出锅了。
就这样兰爱珍一家一家地去推销。她走遍了三明,福州,厦门等地。慢慢地大家开始喜欢上了她的豆腐皮。五年时间兰爱珍就通过土特产专卖店把豆腐皮卖出了40多万的销售额。
2004年兰爱珍已经不满足只在土特产店销售她的豆腐皮了,她要通过经销商让豆腐皮卖到大城市的超市里。可经销商问了兰爱珍一句话,让她哑口无言。
兰爱珍:你这个产品怎么没有生产许可证,然后这个时候我想,生产许可证,我这个时候就在想一定要上生产许可证。
传统作坊生产的豆腐皮,下面烧木柴,上面熬豆浆。柴火灰一不小心就会飘上来,沾到豆腐皮上。这样根本就达不到生产许可的标准。
那该怎么办呢?兰爱珍决定让小作坊升级,改进加工方式。在改进的过程中,还要尽量保持手工制作的传统。成皮这个环节最能体现手工的必要性,因为这道程序靠的就是人的技巧和经验。
兰爱珍:一个条件就是离锅壁1厘米,过来之后淡黄色的就是成皮,首先这个是满皮了。第二,你看,这个皱纹度已经刚好这样了,可以动一下,这个很有韧度。
只有人工操作才能保证豆腐皮的品质。可就是成皮的这个环节需要烧木柴来加热豆浆。这个问题要怎么解决呢?兰爱珍打起了锅的主意。她的这个举动不但让生产环境达到了生产许可的标准,还让产量翻了将近十倍。
这里是清流县的一个木工作坊,兰爱珍要增加一条生产线,今天她就是来看看进度。木工师傅按照兰爱珍的设想,已经给她制作了900多口锅。那兰爱珍改进的锅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兰爱珍:在夹层锅里充蒸汽,通过蒸汽的传热使这整块的不锈钢,在一定的温度下加热。再把大锅隔成十个小锅,这样提高了生产的产能,又提高了卫生标准。
做动画:圆锅变方锅,一口顶十口。兰爱珍还在厂房外建起了锅炉,用蒸汽导热,避免了柴火灰到处乱飞的现象,就这样兰爱珍让小作坊升级换代。
原来一个人只能照看6口锅,一天能生产十多斤豆腐皮。有了她的新锅,一天能生产一百三十多斤豆腐皮。产量翻了将近十倍。她还规范了生产,手套帽子工作服一样都不能少。2007年,兰爱珍终于让手工豆腐皮拿到了生产许可证。
在兰爱珍的带动下,清流县的豆腐皮名气越来越大,已经成为老百姓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更有餐馆做出了豆腐皮宴,每一道菜的主角都是豆腐皮。
黄仙清:有韧性,我们清流的豆腐皮一煮就熟,久煮不糊。
手工豆腐皮不仅在餐桌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还有很多消费者想要了解手工豆腐皮的制作过程。兰爱珍定期会邀请消费者来加工厂体验,给自己做宣传。今天记者采访的时候就遇到了一批。兰爱珍现场把成皮的技巧教给消费者。
兰爱珍:两个手指一捏,你看,一提起来,这皮就离开豆浆了,它就不烫人了。然后第三个手指和第四个手指往下一按,再平平地拿起来,然而第二个手在三十公分的地方定型。一个条形就出来了。
大家伙学到要领后跃跃欲试。每揭一张豆腐皮都特别小心,然而就算这样,大家做出来的豆腐皮,还是没有达到兰爱珍的标准。
兰爱珍:这个就变成两头是尖的,大小,大小。是有点成型了,但是标准是达不到的。
体验了一把,大家才知道做手工豆腐皮究竟有多难。
张良才:刚刚很有信心,我说我一定做一个好的产品,没想到在做的时候,确实是种力不从心的感觉,就是想把它做好,但是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大家了解到,制作手工豆腐皮确实是门手艺活,就更多人喜欢吃豆腐皮。销路一好,很多人也做起了豆腐皮的生意,最多的时候,光嵩溪镇就有一百多个手工作坊。兰爱珍的订单也越接越多。
2008年年底,一件事情让兰爱珍特别后悔,她不但生意没有做成,还要一直给人家赔礼道歉。就是这件事,让她一举把销售额做到了7000多万。
春节前,一个客户找兰爱珍订货,一下子就要2万1千箱豆腐皮,然而兰爱珍却不敢接。
兰爱珍:那个时候不是高兴,是心里一沉,我这个单接不了。
黄文礼:很失落,主要少赚钱,商人追求利益,肯定是少赚钱。
兰爱珍:特别遗憾,要是我能接多好。
由于自己的生产能力达不到,兰爱珍只能一个劲地给人家赔礼道歉。这件事让兰爱珍彻夜难眠,怎么才能扩大产量呢?
兰爱珍:这个产品非常适合小作坊这种模式生产,那么这种小作坊模式生产,单个做不了很大,那所以我就想一定要多个。
兰爱珍决定成立专业合作社,大家抱团发展。然而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不愿意参加她的合作社。
余日明:想自己走市场的话,看一下利润会不会更高一点。就是抱着这种想法当时刚起步的时候就是自己做。
好说歹说,兰爱珍才发展了五户合作社成员。刚开始人数少,但是她也要制订规范,让手工制作豆腐皮实现标准化。做豆腐皮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各个环节环环相扣,一个环节做不好就会影响到下一个环节。兰爱珍在制作豆腐皮的每个环节都总结出了一个关键控制点。
做豆腐皮,还要根据气温变化来调整制作的时间。每天早上4点准时磨豆浆,所以什么时候洗豆子就成了洗豆子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因为这个环节会影响到下一步,泡豆子,什么时候泡,泡多久。
在记者采访的时候,嵩溪镇迎来了新一轮的降雨,气温降到了二十度以下。所以今天洗豆子的时间也要有所调整。
兰爱珍:9点,我们定9为点钟。那就定9点,大家统一9点。
温富有;以前10点,现在提到9点,如果天气再冷一点,我们可以提到8点。
晚上9点,开始洗豆。这个时候,兰爱珍合作社的其他成员都在进行着同一道工序,洗豆子。对每个关键点都加以控制,让兰爱珍在坚持手工制作的前提下,保住了质量,也把产量做了上来。靠着品质和稳定的销路,越来越多人奔着兰爱珍的合作社来。就连当初决定自己打市场的余日明也决定要加入到她的合作社。
余日明:供应商有时候不稳定,比如说旺季的时候货是很抢手,淡季的时候他吃不了货的时候,我们就瘫痪了一样,所以说返回来再和兰爱珍长期合作。我们能产多少产量,她就能销售多少产量。
就这样,到2017年兰爱珍发展了116户农户跟着她一起做豆腐皮。社员多了,合作社的产量上去了,遇到再大的订单兰爱珍也不发愁了。合作社的豆腐皮还出口到了德国、韩国等国家 ,2016年的销售额达到了7000多万元。
合作社红火起来,带动的是每一户合作社社员。一户一天就能纯赚400元钱。就是靠着做豆腐皮,很多合作社成员都在原来的老房子旁盖起了新房子。
邱秀华:以前我们住的都是瓦片的房子,现在从做了豆腐皮这几年来,赚了点钱,现在在盖新房。
每一位合作社的成员,都有着匠人精神,这都源于兰爱珍对于手工制作的坚守。正是因为兰爱珍的初心,豆腐皮这种依靠手工制作的农产品,也能实现规模化生产,也能做成一个大产业。
现如今都是工业化当道,批量生产,多快好省。然而兰爱珍却坚持用手工的方式生产豆腐皮,让小作坊升级换代,把豆腐皮做成了一个年销售额7000多万元的大产业。之所以要手工生产,是为了做出口感好的产品,这是兰爱珍的坚守和初心,也是她成功的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