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经]浙江台州俞淳养殖黄鱼利润高晚上一网值百万
[致富经]白天不值钱 晚上一网值百万 20180123致富项目:养殖黄鱼。今天的主人公叫俞淳,他养鱼总要跟别人不一样,别人养鱼求的是风平浪静,他偏偏要往大风大浪里钻;别人对鱼小心呵护,而他每年一到时间就使劲折腾他的鱼,可别人只能羡慕他敢折腾,能折腾,一折腾他的鱼就能比别人多赚一倍,俞淳究竟怎么做到的呢,我们一起去他的养殖场看个究竟。
[致富经]白天不值钱 晚上一网值百万 20180123他养的鱼,白天不值几个钱,到了晚上竟价值百万。为了养好一条鱼,他想出的方法,别人听了都害怕。看浙江台州的俞淳,如何把一条鱼养出同行两倍的利润,一年销售额实现上亿元。(《致富经》 20180123 白天不值钱 晚上一网值百万)
欢迎收看致富经。今天的主人公叫俞淳,他养鱼总要跟别人不一样,别人养鱼求的是风平浪静,他偏偏要往大风大浪里钻;别人对鱼小心呵护,而他每年一到时间就使劲折腾他的鱼,可别人只能羡慕他敢折腾,能折腾,一折腾他的鱼就能比别人多赚一倍,俞淳究竟怎么做到的呢,我们一起去他的养殖场看个究竟。
利用敲打声捕鱼是当地的特色,只要有声响,水底下这种特殊的鱼就会比较容易地被打捞上来。
员工:这跟超声波原理是一样的。
记者:为什么一敲它就起来了?
员工:这像超声波,震动。这边一震,它往那边跑。
今天,俞淳带着十几个工人来捕这种鱼,虽然一网下去就拉了2万斤 上来,可俞淳说,这种鱼现在还不能捞起来。
俞淳:这个鱼,需要在晚上的时候才能去捕捞。我们等一下就会看到。
拉上来了不能捞起来,必须等晚上才能捞,俞淳告诉记者,因为这网鱼现在捞起来十万元也卖不到,但晚上捞起来就会价值百万!!
这让记者十分好奇,捞这种鱼为什么还分白天和晚上,身价还差别这么大呢??
俞淳说,秘密就在天黑之后。
晚上7点,天已经黑尽了,俞淳和工人回到鱼场,而此时鱼场的水面一片摸黑,只有几束昏暗的光晃来晃去,看上去十分神秘。俞淳告诉记者,要想让今天的2万斤鱼价值百万,接下来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差错!但最关键的,是必须在黑暗中捞鱼。
俞淳:灯稍微再暗一点。尽量暗一点。那边的灯不要太亮。
记者非常纳闷,晚上在海上作业有一定的危险性,灯应该越亮越好,可俞淳为什么要让工人摸黑捞鱼呢??
记者:为什么不能太亮,这太黑了。
俞淳:灯太亮的话,鱼就卖不出去。对销售的影响非常大。
俞淳说,一旦光太亮,这2万斤鱼十万元也卖不到,但是像现在这样抹黑捞起来就能让它价值百万!!
俞淳:一网就能变成一个百万富翁。
除了不能见强光,要想这网鱼卖出一百万,还必须动作快!
这种鱼出水2、3分钟就会死,记者在现场看到,工人把鱼捞起来的瞬间,就立即放进冰桶里。记者以为放进冰桶是为了延长鱼的存活时间,可随后工人的一个举动却让记者不明白了。工人很快用黑色塑料袋把鱼给捂住了。这么捂还不算,这些鱼进了仓库还要用厚厚的棉被盖上。可这么捂着鱼不是死得更快吗??
而要想这些鱼想卖出一百万,鱼的死法非常讲究。
俞淳:现在我们从海上捞上来的鱼,它现在还活着。你看它还在跳,但是,过个几分钟以后,用冰水把它闷死了以后。这条鱼可以卖到六七十元钱。
这些鱼出水后,必须在2、3分钟内捂在冰水里死,捂得越严实越不见光,这鱼就越值钱!
这到底是什么鱼?为什么有光不值钱,黑暗之中值百万呢??几分钟之后,俞淳告诉记者,现在就是见证财富奇迹的时刻!!!
这条金灿灿的鱼,就是俞淳养的黄鱼。明明白天看到的鱼肚子是白色的,现在竟然变成了金黄色!
左边是我们白天拍到的黄鱼,晚上经过处理之后变成了右边的样子。而这就是它白天不值钱,晚上值百万的秘密!原因就在于它身上的一种特殊的物质。
俞淳:鱼的体表有一层黏液,你看这个黏液,这个就是黏液,这些黏液它是可变色的色素细胞,遇到黑的环境下,它的颜色就变成了金黄色的。
黄鱼晚上能变黄,而俞淳能让它变得更加金黄,秘诀就是冰水。
俞淳:尽量在黑暗的情况下,把鱼捕捞上来,放在冰水里闷死了以后,它的颜色就会更加黄。
黄鱼越黄越能卖出好价钱,可今晚的黄鱼要想卖个一百万,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
每条黄鱼称重过后,工人会像这样把鱼腮捏紧,让鱼嘴张到最大,然后选合适的冰块往鱼嘴里塞,直到塞满为止。
记者:怎么还把冰块塞进鱼的嘴巴里。
俞淳:主要是为了能够对鱼体内部也进行保鲜。保鲜期会长个两天左右。
这个办法能让黄鱼的保鲜期延长至7天,关键是能一直保持金黄色!俞淳的每一招都是为了让黄鱼更加金黄。而黄鱼越重卖价也越高,像这样一条一斤3两左右的黄鱼,在零售市场上就能卖到100元左右。
俞淳的2万斤黄鱼能卖一百万,平均一斤的批发价在55元左右。这个价格可是当地黄鱼批发价格的4倍!!
凌晨2点,2万斤黄鱼全部包好装船,3个小时之后,这船黄鱼将到达台州。
俞淳:今晚把这个鱼送到经销商手上,明天我们的账户上就会多一百万元钱。
俞淳是当地数一数二的黄鱼养殖大户,2017年一共有200多万斤黄鱼销售,销售额达到一个亿。放在全国来说,也是数得着的黄鱼养殖大户。同样养黄鱼,俞淳是如何卖出同行4倍价格的呢?
黄鱼是江浙地区非常爱吃的一种鱼,最爱吃的是这种家烧的做法,当地甚至有没有黄鱼不成席的传统。
20年前,俞淳在杭州从事外贸工作,没想到就是这样一条家烧的黄鱼,改变了他的一生!
俞淳:当年1998年的时候,我刚来台州,有一次有机会我去大陈岛旅游,上了这么一个菜,我一吃以后,我就想起了我小时候吃过的野生黄鱼。像我妈妈给我做的野生黄鱼一样。
由于过度捕捞,上世纪80年代以后,野生黄鱼几乎消失了。大陈岛处于深海,原本就是野生黄鱼的栖息地,但由于深海风浪太大,从来没人能在这里把黄鱼大规模养出来。可谁都没想到,俞淳却靠着在大陈岛养黄鱼,短短4年销售额就突破了1000万!!
朋友:当时开始的时候我们都是不相信的,这个鱼特别容易养死了之类的,特别遇到台风,发病之类的。肯定有风险的,
渔民:我们以前也是怀疑的,能不能养起来,我们也不知道,我们连养黄鱼都没看过。
2001年,俞淳找朋友凑了100多万元养殖黄鱼,和当时养黄鱼的人不同,别人都在近海的小港湾里养,他却把地点选在了大陈岛,距离大陆50多公里,属于深海海域。
俞淳从挪威引进4口深水网箱,仿制成了18口这样的网箱。又买回15万尾半大的黄鱼苗,以为有了深水网箱,放进海里就能养。结果第一年死伤惨重,只存活了一半。
俞淳:海水的流速一旦快了,网会漂起来,它会造成水体减少,(黄鱼)相互挤压,擦伤,就会造成死亡。
好在最后养出了7万尾接近野生品质的深海黄鱼,深海养殖成本一斤20多元,俞淳把价格定在50元一斤销往市场。当时,市面上全是近岸养殖的黄鱼,跟俞淳养出来的仿野生黄鱼品质相差很远,但价格只卖13、14元一斤。当时没有鱼贩子愿意收俞淳50元一斤的深海黄鱼,俞淳只好按18元一斤的价格亏本卖。
俞淳:当时我就想,以这样的低价格高品质的鱼,希望消费者能够认可这种鱼。
可到了2002年,鱼贩子还是压低价格收鱼,俞淳2年亏出去了200多万。到2003年春节鱼卖光的时候,俞淳觉得事有蹊跷,去市场转了几天才发现,自己白白亏了两年的钱!!
俞淳:当年我们也不知道,我们就把它当成了普通的鱼卖给了鱼贩子,我们卖给他可能是18元钱一斤,但他卖到一百多元钱一斤,2003年的春节,春节还没到,我们的这里的鱼一下子就卖脱销了。卖光了以后,我们当时还不知道,我们就跑到市场上去调研,才发现我们的鱼价格原来这么高,原来这么值钱。
2003年起,俞淳签订了十几个专门销售他黄鱼的经销商,把深海黄鱼出塘价定在55元左右一斤,差不多是普通黄鱼价格的4倍。到2004年,俞淳的深海黄鱼销售额超过1000万。
可到2007年时,俞淳养殖的20万斤深海黄鱼已经不购卖了,而进入深海养黄鱼的人却越来越多。一旦俞淳拿不出足够的优质黄鱼供应,市场很快就会被品质参差不齐的黄鱼占领。
俞淳开始酝酿一个大胆的计划,这个计划,不但让他占稳了江浙地区一半的市场,而且能赚到同行2倍的利润,2017年销售额达到一个亿。
可这个计划在别人看来就是费力不讨好。
俞淳:支持的人也有,可能反对的人更多,因为你这样瞎折腾,又耗费精力又耗费财力。
养殖户:万一出现大风什么的,损耗大。
因为俞淳要做的是突破大陈岛养殖黄鱼的一个铁律。
黄鱼的养殖周期是2年,可要想在大陈海域养2年黄鱼,就可能面临灭顶之灾。
俞淳:大陈岛地处的海域,正好是大黄鱼越冬的临界点,大黄鱼耐低温的极限是水温8摄氏度。大陈岛的海水温度,历史记录是5.7摄氏度。也就是它低于8摄氏度的话,大黄鱼在这里是存活不了的。
不能越冬,俞淳和其他养殖户只能从福建买回半大鱼苗,在大陈岛接着养,而且必须在年底前全部卖掉。而俞淳要想实现自己的财富计划,就必须改变现状。
俞淳:这个情况,如果你产业要做大的话,这是严重制约我们发展的一个瓶颈,如果我们要把这个产业规模做大的话,我必须得解决一个越冬的问题。
而俞淳酝酿的计划,不仅解决了过冬问题,还让他的利润提高到了同行的2倍,成就了年销售一个亿的财富。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计划呢?
今天,记者跟着俞淳来到一艘特殊的船上,俞淳告诉记者,在接下来的一趟“接力养殖”之旅中,将为我们揭晓他亿万财富背后的秘密。
俞淳:今年的小苗要拉到福建去,这个是我们的活鱼船,现在就开始装鱼。
俞淳说,只要赶在12月中旬以前,把今年的250万尾小苗拉到福建基地,就能为来年带来超过一亿的财富。
可就在工人忙着装鱼上船的时候,一个突发情况,让俞淳和他的黄鱼苗走不了了。
俞淳:我们的深水网箱,检查到,有可能有几张网破了。
记者:破了多少网
俞淳:可能破了两张。
记者:少了多少鱼
俞淳:厉害的话,可能少了一半鱼。在这里面,我们有将近一万斤鱼,可能就是有四五千斤鱼已经跑出去了。
俞淳推测不止2个网箱破了,感觉到事情很严重,立马下去检查网箱。
俞淳:破了很多。
可这鱼网在水里怎么会破了呢?
俞淳:你看,这个就是从网边上抠下来的附着物。我洗一下,像这个附着物,你看这个是藤壶,这个是牡蛎。
记者:都是贝类吗
俞淳:都是贝类,像这样的贝类,它很锋利。
记者:割手
俞淳:对,割手。它可以把网上的网线磨断。
记者:越长越大。
俞淳:越长越大,越长越锋利。
破了的网箱捞上来的鱼少,今天装不完鱼船就走不了,俞淳开始着急了,拿出手机盯着日历看起来。
俞淳:今天是12月9日,农历是22日,我们叫小潮的时候,潮流会比较缓和,接下来它就会一天比一天大,得赶紧把这些鱼都装到南方去。
潮水越大,运鱼死伤就越严重,而此时海水温度也快接近10度了。要想明年实现一个多亿的销售。今年的250万尾黄鱼苗必须尽快运到福建过冬。
中午,俞淳的黄鱼苗终于出发运往福建基地。可是,刚出发,俞淳就开始不停地把船仓里的鱼苗捞出来扔掉。
记者:这个鱼不要了吗
俞淳:这个鱼不要了,这个鱼不会存活了。
记者:这样捞一趟,对这个鱼还是有影响的。
俞淳:这个影响还是蛮大的。由于工人操作的时候,它会有应激,有擦伤,这些都是擦伤,包括这个都是擦伤,
记者:它其实就很难存活了。
俞淳:很难存活了,它就是能存活也不会很久。
记者:折腾吗
俞淳:就是要给他折腾
这明明看上去是折腾鱼的事,俞淳却说越折腾越赚钱。这些运到福建过冬的黄鱼,到底藏了什么玄机呢?直到晚上,鱼苗都稳定了,俞淳才终于向记者揭晓了谜底!
俞淳:我们能把这个鱼安全的运往南方的话,就为明年打好基础,明年的销售肯定会超过一个亿。
这就是俞淳设计的“接力养殖”模式。俞淳告诉记者,这其中藏着的财富秘密,让他2017年多卖出了1300万,销售达到一个亿。
俞淳:像这个鱼冬天,如果我们留在北边的话,它就休眠了,休眠了它就不会生长了,在寒冷的天气的情况下,它就过不了冬。就会造成大批量的死亡。如果冬天的时候把它放到南边去,它会吃食,就会生长。一个冬天过来以后,现在这个鱼可能是三两多一天,过了冬以后,在南边生长的话,它可能就会长到半斤多,就会增重二两多,将近三两。一条鱼价值会增加七八元钱。
一条鱼能多卖7、8元,俞淳2017年一共有170万尾黄鱼销售,为他增加了1300万的收入。可这些接力养殖的黄鱼,又是如何能让他赚到同行2倍利润的呢?
俞淳:给你找两条以后准备做种鱼,条型比较好的鱼。
记者:这条鱼就是了吗
俞淳:像这样的鱼,它就可以做种鱼,它个体比较大,比较健康,条型也比较好,到明年,它应该能长到一斤半左右。我们就把这个鱼做成种鱼。繁育下一代。
育苗成本是一尾7分钱左右,而买苗的价格在1.5元左右,成本相差一倍。俞淳在2010年培育出了自己的野生黄鱼苗,是大陈岛唯一能育苗的黄鱼养殖户。有了自己的黄鱼苗,俞淳就能养出品质更好的黄鱼。
俞淳:用这个挑选出来的鱼,做种鱼的话,节约我们自己繁育的成本,第二个就是苗体比较健康。成本的话,像我们自己繁育的话,一般会出到1角钱,在市场上买的话,可能要到一角多钱。差不多要接近一倍。
这样接力养殖,每条鱼能多卖7、8元,育苗成本也只有同行的一半。一条一斤的深海黄鱼,同样卖价55元,只有俞淳的成本能控制在20元左右。而其他养殖户则要35-40元,俞淳能赚到同行2倍的利润。
虽然利润提高了,可网箱破损的问题,不断给俞淳造成损失。
员工:破了破了
记者:破了这个鱼跑得多吗
员工:大概有三分之一
记者:跑了三分之一是跑了多少条
员工:将近一万五到两万条
这几天工人发现又有网箱破了,现在要把破损网箱里的黄鱼转移到其它网箱,破损严重的,鱼跑掉了一半,一下就损失五十多万。
员工:怎么不辛苦,辛辛苦苦养起来的。跑出去了,捞都捞不回来。
除了破损,网衣被大浪冲挤的时候,鱼就容易擦伤。而俞淳改进养殖方法后,不但解决了这些问题,还把黄鱼的价格每斤提高了20元。
俞淳:深水网箱的这些问题暴露出来以后,对我们养鱼的人来说,就是想养出一条更好的鱼,我们在寻找有什么办法把这条鱼养得更好,主要考虑的就是不断更新更先进的养殖设备。
2016年,俞淳投资2 000万,在大陈海域建成了这个23万平方米的海上铜围网。有了这个大铜网,俞淳养出了品质更高的大黄鱼,每斤比原来贵上20元。
再加上铜网不会附着贝类,首先不会破损导致鱼跑掉,而且能保持水体通畅,减少病害。
俞淳:野生大黄鱼的话,它是生存在水下60-80米这样一个水深的渔场里面,我们深水网箱的深度是8米,而我们现在这个铜网的深度是,涨潮以后达到20米,第二个就是,水体越大它活动的空间越大,鱼的体型包括肉质,它肉质的肌肉结构,也会更好。
2017年俞淳一共有170多万斤黄鱼销售,销售额达到一个亿。
俞淳:其实我在这里整整待了20年,我当年来的时候才30岁,今年已经50岁了。也就是说,我把我人生最好的时间,也留在了大陈岛,我希望我这辈子就是说,把这条鱼养好,作为我个人的人生目标。
在节目中,俞淳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怎么养出一条更好的黄鱼”,而他在养殖黄鱼过程中的每一次创新和突破都源自于对这个问题实实在在的探索,他用他的创业人生,讲述了“一个人一辈子就为养好一条鱼的故事”,也只有这样才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